咨询电话:

021-55382300/021-65171713

联系我们

郁先生 13701600032 1048725064 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1250号2号楼208室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韩国“迷之优越感”:为何对中国心存轻视?

来源:米乐m6网页    发布时间:2025-04-14 18:45:34

  在国际文化的大舞台上,韩国流行文化可谓是 “风头无两”。韩流音乐的旋律在全球各地的大街小巷回荡,韩剧里的浪漫情节和独特文化元素吸引着无数粉丝。从《大长今》让世界对韩国饮食文化有了浓厚兴趣,到防弹少年团在欧美音乐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韩国文化输出的成果令人瞩目。在这种文化输出的浪潮下,韩国似乎对自身文化产生了一种 “过度自信”,甚至在一些行为和态度上,隐隐透露出对中国的轻视。

  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稳步提升。“一带一路” 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国的高铁技术成为国家名片,在帮助多个国家建设基础设施;5G 技术的领先,更是让世界看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然而,即便如此,韩国对中国的一些 “迷之态度” 依然存在,这就不禁让人想问:韩国为何会看不起中国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韩国(古代朝鲜半岛)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从箕子朝鲜开始,这种藩属关系便初见端倪。商朝末年,箕子率部众来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在文化、政治等方面深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到了汉朝,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立汉四郡,逐步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与文化传播。此后,无论是三国时期的高句丽、百济、新罗,还是后来统一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和李氏朝鲜,都向中国历代王朝称臣纳贡 ,采用中国的年号、历法,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儒家思想等。

  这种长期的藩属关系,在韩国人心中留下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一方面,他们对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有着深深的敬畏与学习的渴望,汉字、儒家思想、中医、建筑风格等中国文化元素在韩国生根发芽,成为其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的传统建筑,如景福宫,其建筑风格与布局就借鉴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特点,飞檐斗拱、红墙黄瓦,尽显中式建筑的韵味;在教育方面,韩国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培养了大批精通儒家思想的学者,儒家的礼仪规范也融入到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重视家族伦理等观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一直处在藩属地位,也让韩国人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自卑与不甘。这种复杂情感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积累,成为韩国在面对中国时,心态容易失衡的一个重要历史根源。当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韩国在寻求自身文化与民族认同的过程中,这种曾经的藩属历史,反而成为他们想要极力摆脱的 “枷锁”,试图通过强调自身的独特性,来淡化过去对中国的依附关系。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朝的衰落,韩国逐渐摆脱了对中国的藩属地位。1895 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朝鲜半岛结束了与中国的宗藩关系。1910 年,朝鲜半岛被日本吞并,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 35 年的殖民统治。直到二战结束,朝鲜半岛才获得解放,并在美苏的支持下,分别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在韩国的发展历史中,美国的扶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后,美国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大力扶持韩国。在经济上,美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和技术上的支持,帮助韩国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20 世纪 60 - 80 年代,韩国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在美国的扶持下,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迅速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 “汉江奇迹”,一跃成为 “亚洲四小龙” 之一。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发达、科学技术进步的现代化国家,韩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汽车产业方面,现代汽车在短短几十年间,从无到有,发展变成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其产品畅销全球;电子产业更是韩国的强项,三星、LG 等企业在半导体、电子显示屏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头羊,三星的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LG 的 OLED 显示屏技术更是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在政治和军事上,美国为韩国提供了安全保障,韩国在外交政策上也紧紧跟随美国。这种全方位的扶持,让韩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也让韩国人产生了一种 “翻身” 的心态。他们急于摆脱过去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历史阴影,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独立、强大的形象,从而在心理上对中国产生了一种排斥和轻视,试图通过贬低中国来凸显自己的成就与地位。

  20 世纪 90 年代末,韩国提出 “文化立国” 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大力扶持 。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韩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韩剧以其细腻的情感、精美的画面和独特的剧情,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从早期的《蓝色生死恋》,用凄美的爱情故事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让无数人记住了男女主角那纯真而又无奈的爱情,到后来的《来自星星的你》,将浪漫爱情与奇幻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都敏俊这个风靡全球的外星男友形象,掀起了一阵 “外星人热”,韩剧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大长今》更是将韩国的饮食文化、医学文化等融入剧情,让世界对韩国民间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播出范围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地区,成为韩国文化输出的一张亮丽名片。

  韩综也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和丰富的娱乐内容,在全世界内收获了大量粉丝。《Running Man》以户外竞技和游戏为主要形式,成员们在节目中展现出的默契、搞笑和拼搏精神,深受观众喜爱。节目不仅在韩国本土取得了高收视率,还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许多国家纷纷购买版权进行翻拍。韩团如防弹少年团(BTS)、BLACKPINK 等,凭借着精湛的舞蹈、动听的音乐和独特的造型,在欧美音乐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防弹少年团的音乐融合了流行、嘻哈、电子等多种元素,歌词富有内涵,关注社会问题和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受到了全球年轻人的共鸣。他们多次登上美国 Billboard 音乐排行榜,在欧美各大音乐节上演出,门票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售罄,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韩团之一。

  这种 “韩流” 文化的成功输出,让韩国人对自身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自信。他们都以为韩国文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甚至超越了其他几个国家的文化。在这种文化自信的过度膨胀下,一些韩国人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轻视。他们都觉得中国文化虽然历史悠远长久,但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方面,不如韩国文化。他们忽视了中国文化在数千年历史中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在影视、音乐、文学等领域的不停地改进革新和发展。

  在韩国文化自信过度膨胀的同时,还出现了令人不齿的文化 “挪用” 现象。韩国将许多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据为己有,并试图通过申遗等方式,将这些文化元素变成韩国的文化遗产。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龙仪式,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逐渐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然而,韩国却将其 “端午祭” 申遗成功,在他们的申遗材料中,虽然 “端午祭” 与中国端午节在时间上相近,但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韩国的 “端午祭” 主要是在江陵地区举行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祀仪式、民俗表演等,但他们却在宣传中模糊与中国端午节的界限,试图让世界认为端午节是韩国的文化传统。

  泡菜文化也是如此。泡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酸菜的记载。中国的泡菜种类非常之多,不一样的地区有不同的制作的过程和口味,如四川泡菜以其酸辣可口、脆嫩鲜香而闻名,东北泡菜则以其醇厚的口感和丰富的食材搭配受到大家喜爱。而韩国泡菜虽然是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追根溯源,其制作的过程也是受到中国泡菜文化的影响。然而,韩国在宣传泡菜文化时,却极力强调其独特性,甚至声称泡菜是韩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泡菜文化只字不提。

  此外,韩国还在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方面做歪曲和篡改。在韩国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将高句丽的历史完全归为韩国历史,而忽视了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事实。高句丽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北部。韩国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不仅是对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违背。这种文化 “挪用” 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韩国的文化自卑心理。由于韩国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内心深处渴望拥有属于自身个人独特的、被世界认可的文化。于是,通过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据为己有,来满足这种文化认同的需求。同时,这种行为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韩国与中国之间在文化层面的矛盾和误解 。

  在信息传播的时代,媒体的影响力不可以小看。韩国媒体在塑造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方面,扮演了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长期以来,韩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倾向。在政治方面,韩媒常常戴着 “有色眼镜” 看待中国的发展。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非消极作用时,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决策、对国际维和行动的支持等,韩媒往往选择性忽视中国的贡献,反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进行放大。在报道中国的外交政策时,他们会无端猜测中国的动机,将中国正常的外交活动歪曲为 “扩张” 或 “霸权” 行为。

  在经济领域,韩媒也常常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唱衰。当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时,韩媒会大肆渲染,声称中国经济即将崩溃。2015 年,中国股市出现波动,韩媒便纷纷发表文章,预言中国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标题诸如 “中国经济泡沫即将破裂”“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神话终结” 等。然而,事实却打脸了这些媒体,中国经济在经历短暂调整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如今,中国的数字化的经济蒸蒸日上,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共享经济模式不停地改进革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社会民生方面,韩媒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过度报道和夸大。曾经,中国出现个别食品安全事件,韩媒便抓住不放,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将个别问题扩大为整个中国饮食业的问题,让韩国民众误以为中国的食品都存在严重安全风险隐患。在报道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时,韩媒往往只展示污染严重的画面,而忽略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很明显的成效。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许多城市的蓝天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在水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措施,江河湖泊的水质得到一定效果提升。

  这种片面、负面的报道,就像一层厚厚的滤镜,让韩国民众看到的中国是一个问题重重、落后不堪的国家。他们没办法真实了解中国在所有的领域的快速的提升,无法看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也无法感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形象。韩媒的这种报道倾向,严重误导了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偏见。

  韩媒这种负面报道倾向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因素。从政治层面来看,韩国国内存在着一股亲美势力,他们试图通过操纵媒体舆论,来维护与美国的紧密关系,并迎合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美国长期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韩国的亲美势力为了讨好美国,便借助媒体对中国进行抹黑。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韩媒紧跟美国媒体的步伐,对中国进行指责和攻击,将贸易摩擦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国,而忽视了美国在贸易保护主义方面的错误行径。

  同时,韩国国内的政治竞争也影响着媒体的报道方向。不同政治派别为了争夺选民支持,会利用媒体来制造话题,攻击对手。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政治势力会故意挑起与中国的对立情绪,以转移国内民众对自身问题的关注。当某个政党在国内面临经济发展不力、民生问题突出等困境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媒体炒作中国的 “威胁”,让民众将注意力从国内问题转移到外部威胁上,从而减轻自身的政治压力。

  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韩媒的一些报道也受到广告商和特定受众群体的影响。部分韩国企业为了在国内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会要求媒体对其竞争对手所在的国家进行负面报道。在电子科技类产品市场,韩国的三星、LG 等企业与中国的华为、小米等企业存在激烈竞争。一些受这些韩国企业影响的媒体,会对中国电子公司进行负面报道,贬低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以提高韩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韩媒为吸引特定受众的关注,获取更高的收视率和发行量,也会故意制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挑起韩国民众对中国的不满情绪。一些韩媒会报道一些关于中国的虚假新闻或夸大其词的新闻,以吸引眼球,增加流量。这些新闻往往迎合了部分韩国民众的偏见和狭隘心理,因此导致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和轻视不断加深。

  20 世纪 60 - 90 年代,韩国经济经历了一段令人瞩目的高速发展时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 “汉江奇迹”。在这一时期,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的策略,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在电子产业方面,三星、LG 等企业迅速崛起。三星从最初的小型贸易公司,慢慢地发展成为全世界电子行业的巨头。20 世纪 80 年代,三星在半导体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成功实现技术突破,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其生产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在全球市场占了重要份额,为韩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LG 在电子显示屏领域不停地改进革新,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液晶显示技术,成为全世界领先的显示屏供应商。

  汽车产业同样发展迅猛,现代汽车在短短几十年间,从无到有,变成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1967 年,现代汽车成立,在发展初期,通过与国外汽车厂商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的提高自身实力。1975 年,现代汽车推出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车型 “小马”,随后在研发技术和市场拓展方面不断发力,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如今,现代汽车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其汽车销量在全球名列前茅。

  在造船业,韩国也取得了辉煌成就。20 世纪 90 年代,韩国造船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能力,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韩国的造船企业能够建造很多类型的船舶,包括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 船)等。这些船舶不仅技术上的含金量高,而且建造质量优良,受到国际航运市场的广泛认可。当时,韩国的 HD 韩国造船海洋、三星重工等企业在全球造船订单量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其造船技术和生产效率成为其他几个国家学习的榜样。

  在经济快速地发展的背景下,韩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基础设施逐渐完备。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对基本生活物资的追求,转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在文化娱乐方面,韩国的电影、音乐、电视剧等产业也开始蒸蒸日上,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让韩国人对自身实力充满了高度自信,在国际舞台上也表现出一种优越感。他们都以为韩国已经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让韩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电子产业,中国的华为、小米、OPPO 等企业迅速崛起,在智能手机、通信设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施制造商,在 5G 通信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头羊。其研发的 5G 基站设备不仅技术先进,而且性能好价格低,在全世界内得到普遍应用。截至 2023 年,华为在全球拥有超过 10 万个 5G 基站,服务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在智能手机市场,华为的高端机型凭借其出色的拍照功能、强大的芯片性能和流畅的操作系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华为 P 系列和 Mate 系列手机在全球市场销量可观,与苹果、三星等品牌形成激烈竞争。

  小米、OPPO 等企业也在智能手机市场不停地改进革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超高的性价比的产品,在全球中低端手机市场占据了较大份额。小米手机以其丰富的功能和亲民的价格,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在印度、东南亚等市场,小米手机的销量长期名列前茅。同时,中国的电子企业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加大了投入,不断缩小与韩国企业的技术差距。紫光展锐在芯片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推出的 5G 芯片在性能和功耗方面表现出色,为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汽车产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亚迪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在电池技术、电动驱动系统等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销量领先,还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等优点,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蔚来汽车以其高端的定位和优质的服务,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其推出的智能电动汽车,配备了先进的无人驾驶辅助系统和智能互联功能,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在造船业,中国近年来的订单量也实现了对韩国的反超。据英国造船和航运市场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统计,2023 年中国上半年累计订单量为 1540 万 CGT(615 艘,份额 64%),超过韩国 594 万 CGT(132 艘,份额 25%),排名全球第一。中国造船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方面不断的提高,能够建造很多类型的高端船舶。在大型集装箱船领域,中国企业建造的船舶载箱量不断刷新纪录,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中国造船企业在绿色环保船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开发出了一系列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船舶,满足了国际航运市场对环保船舶的需求。

  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快速的提升,逐渐超越了韩国曾经的产业优势。这种经济竞争压力,让韩国人产生了嫉妒和不安情绪。他们担心自己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曾经的优越感逐渐被焦虑所取代。一些韩国企业为了应对中国企业的竞争,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加大研发投入、减少相关成本等。但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韩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经济竞争带来的心理落差,也是韩国对中国产生 “看不起” 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试图通过贬低中国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

  在韩国,“大国心态” 在民众中有着较为显著的体现。走在韩国的街头,常常能听到韩国人对本国科学技术实力的夸赞。他们都以为韩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成就举世无双,三星、SK 海力士等企业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就代表着韩国在整个科技领域都处于领头羊。在日常生活中,韩国人会自豪地向他人介绍韩国的 5G 技术,认为韩国在 5G 网络的覆盖和应用方面远超于其他几个国家 ,全然忽视中国在 5G 研发技术和建设上同样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文化方面,韩国民众对本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感到无比骄傲。他们都觉得韩流音乐和韩剧已经征服了世界,韩国文化成为了全球流行文化的引领者。韩国的年轻人会认为,韩国的偶像团体在全球的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音乐风格和舞蹈编排是最时尚、最具创意的。在社会化媒体上,韩国网友也常常发布关于韩流文化的内容,炫耀韩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对其他几个国家的文化则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

  在生活品质方面,韩国民众对本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福利有着较高的认同感。他们都以为韩国的城市干净整洁,公共交通便捷高效,社会福利体系完善,这些都让他们都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远超其他几个国家。在一些国际交流活动中,韩国人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本国生活质量的优越感,认为韩国是一个宜居的现代化国家,而对其他几个国家的生活状况提出质疑和批评。

  韩国民众对中国存在着诸多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往往与事实相差甚远。在过去,曾有韩国节目声称中国人吃不起水果,认为中国的水果价格高昂,普通民众难以负担。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水果种类丰富,价格多样。从北方的苹果、梨,到南方的芒果、荔枝,各种水果在国内市场供应充足。在中国的水果批发商业市场,水果价格实惠,普普通通的家庭都能轻松购买到新鲜的水果。即使是一些进口水果,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还有韩国人认为中国人用不起智能手机,这种观点更是荒谬至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华为、小米、OPPO 等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份额,并且在全世界内也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中国的智能手机技术不停地改进革新,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CPU性能不断的提高,还有着先进的快充技术和 5G 通信功能。如今,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手持智能手机,通过手机进行社交、购物、支付等活动,智能手机慢慢的变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城市形象也存在刻板印象。他们都以为中国的城市到处都是破旧的建筑,交通拥堵混乱。但当他们来到中国的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便捷的地铁网络和井然有序的交通时,往往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上海的陆家嘴金融区,高楼林立,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展示着中国城市的现代化风貌;深圳作为科学技术创新之都,充满了活力和创新气息,城市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这些真实的中国城市形象与韩国民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韩国对中国的 “看不起”,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产物。历史上藩属国的过往,在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后,成为韩国试图摆脱的 “阴影”;“韩流” 文化的成功输出与文化 “挪用” 现象,反映出其文化自信的过度膨胀与自卑心理;韩媒片面的负面报道,在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下,误导民众,加深了对中国的误解;经济上从曾经的领先到如今被中国追赶甚至超越,带来的心理落差,以及民众的盲目自信和自我认知偏差,共同造就了这种不恰当的态度。

  但事实上,中国和韩国同处东亚,文化同源,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中国在 5G 通信、高铁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优势,与韩国在半导体、电子显示屏、汽车制造等领域的长处,可完全实现优势互补。韩国的流行文化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而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果,也逐渐在韩国受到关注。

  为了打破这种误解和偏见,需要双方一同努力。韩国应摒弃刻板印象,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通过更多的民间交流、文化互动,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媒体也应发挥非消极作用,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消除不实信息的传播。只有这样,中韩两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相互尊重与合作,在交流同进步,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